看比赛 追国球 热爱有讲究
杜小希 邹陶然
乒乓球在中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,并享有“国球”的美誉。它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,更承载着无数国人的青春记忆和情感共鸣。巴黎奥运会后,国乒的热度再度飙升,王楚钦、樊振东、孙颖莎、王曼昱等运动员成为乒坛新时代偶像,他们参加的国内外各项大赛受到追捧。
球迷们最喜爱和关注他们哪些方面?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年龄、职业各不相同的乒乓球迷,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质——深受乒乓球运动的感染,在工作和生活中照亮了自己,也希望照亮他人。
榜样的力量需要传递
杜小希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,“深耕”教育多年,凭借着丰富的教学经验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,赢得学生的尊敬和同行们的赞誉。在生活中,她是一名资深的乒乓球爱好者。在她的世界里,教书育人与挥拍击球,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,共同构成了她的人生画卷。
受父亲影响,杜小希从小对体育产生了浓厚兴趣,尤其是乒乓球,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挥上几拍,成为她释放压力、享受生活的重要方式。同时,她将“乒乓精神”融入教学中,鼓励学生像中国乒乓球运动员那样,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冷静、坚韧不拔,不断追求进步和突破。身为教师,杜小希一直对学生们强调要以榜样为镜。“我常拿国乒的事迹举例子,他们拿了那么多奥运冠军、世界冠军,仍在不断寻求新突破,这才是国乒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。所以,不断培养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,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。”杜小希说,自己也注意到“畸形‘饭圈文化’正侵蚀体育界,这已不仅是维护赛场秩序的技术问题,而是关乎中国体育健康发展方向、青少年价值观塑造的重大命题。我时常和孩子们说,不要以金牌论英雄,让体育回归热爱与纯粹。”
随着对乒乓球认识的不断加深,现场观赛成为杜小希的一大爱好,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。去年十一期间,她去首钢园观看WTT中国大满贯比赛,这场精彩纷呈的赛事让她感触颇深,回到学校,她不忘和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感受。“我正在带一批初三学生,准备参加2025年中考。他们几乎都有自己喜欢的乒乓球运动员,课余时间,我们经常一起聊球。”杜小希说,“王楚钦曾经说过,‘目标远不止于此,我还可以更好’。他在奥运会上没进男单16强,还遭遇了那么多波折,在WTT中国大满贯男单中也是很早就出局,但在现场我能感受到他在努力调整自己,一直处于一种抗争的状态。当时我对孩子们说,只要相信自己,保持专注,王楚钦肯定会度过低谷的。事实证明,王楚钦很快东山再起,在年终总决赛上夺冠了。”
在榜样的指引下,杜小希希望和学生能够打好中考这一仗。“向上的路程总是充满艰辛的,但不畏难就不难。其实不管过去落下多少功课,调整心态并冷静去解决问题,最后的结果都会是圆满的。我的学生从中也学到了很多,他们或多或少都在进步。”说这话时,杜小希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
那抹红色触动心灵深处
钢琴教师刘哈哈是一名乒乓球爱好者,她能从这项运动中找到与音乐演奏完全不同的乐趣。
去年12月,刘哈哈去成都观看了混合团体世界杯,赛场上一抹抹鲜艳的中国红,对她不仅是视觉上的震撼,更是心灵深处的触动。“那抹红色,象征着国家的荣耀与力量,也承载着乒乓健儿的汗水与梦想。”刘哈哈说,“国乒队员赢了一分时握紧拳头庆祝的动作,输了一分时给自己打气的样子,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。现场的球迷支持着不同的运动员,但我想大家的心情是一致的,都希望国乒队员打出水平,并获得比赛的胜利,所以我们都不遗余力地为运动员加油。那种兴奋感只有在现场才能体会到。”
乒乓球以其独特的魅力,也架起了交流和友谊的桥梁。刘哈哈坦言,线下支持自己喜爱的运动员,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抢购球票、订酒店、订机票等,不仅要规划好行程,还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追完比赛之后,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节奏中。但在奔波的路上,自己会觉得一切辛苦都很值得。“去现场观赛,能够认识很多新朋友,大家因为乒乓球聚到了一起,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。在比赛前后,我们可以交换徽章、球星照片,也可以对比赛和球员发挥发表自己的看法。我觉得这不仅是在传递一种情感,更是在传递信念和力量。”刘哈哈说,“回到各自的城市,我们也经常联系,时刻分享追赛心得,相互鼓励。更难能可贵的是大家都有一颗平常心,我们尊重每一位球员的努力与付出。老话说得好,‘没有永远的常胜将军’,也希望大家理智看球,做一名合格的球迷。”
在刘哈哈看来,“追乒乓”使她的眼界更开阔,也更愿意与学生互动。“学钢琴最重要的是兴趣,我上课时特别注重和学生沟通,在互动中让他们体会到学钢琴的乐趣。其实在赛场内外,球员与球迷之间、球迷与球迷之间都有互动,这也是乒乓球的最大魅力之一吧。我特别喜欢这种感觉。”她说。
群星闪耀背后是汗水和泪水
身为一名乒乓球迷,又有机会为乒乓球大赛服务,在更近的距离观察运动员的一举一动,自然也会对乒乓精神有别样的理解。
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邹陶然去年在WTT中国大满贯赛期间就成了这样的“幸运者”。大赛期间,她全程14天以志愿者身份在训练馆协调工作,根据每天官方提供的训练安排表,帮助球员协调并找到球台,保障他们最好的训练体验。
每天9时开馆、22时闭馆,在这期间训练馆的球桌始终没有空闲过,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结伴训练十分常见。“能看出,在乒乓球这个大家庭里,虽然运动员来自不同国家、不同战队,但大家彼此尊重、彼此支持,这种氛围正是体育精神的真正体现。正如乒乓球名将们所展现的那样,无论来自哪里,大家都可以在赛场上公平竞争,在赛场下彼此尊重,共同为这项运动的发展贡献力量。”
说到国乒,她特别留意观察王楚钦、孙颖莎及一些年轻队员常常来得最早、走得最晚,练得也最认真。“除了乒乒乓乓的对打声,馆内也时常传出球员们自我激励的呐喊声,气氛很火热。作为离球员最近的志愿者,虽然我不能跟他们有什么交流,但我能感受到他们在训练中也保持着那种追求完美、不服输的精神,每球必争,就好像在比赛中一样。没有训练中的这股认真劲儿,国乒也不可能屡创佳绩。”邹陶然回忆道。
邹陶然的这段志愿服务经历让同学们很是羡慕,回学校后她常跟大家分享一些训练场上的见闻。她说:“这次志愿工作让我深切感受到‘群星闪耀’的具象化。我们以往在赛场上看到最多的是国乒球员的高光时刻,但很少能看到他们背后付出的汗水和泪水。这次我都亲眼见证了,王楚钦、孙颖莎他们成绩好,是因为他们付出了超出常人的努力,这是我感触最深的地方。”
谈及自己的偶像马龙,邹陶然感慨道:“龙队在国乒为梦想拼搏了20年,他耐得住寂寞,沉淀自我,如同一棵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大树,总能开出绚烂的花朵。我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就会想起龙队所说的‘唯一能够战胜你的,只有你自己’,这句话今后也会一直激励我前行。”
·场下影响·
增进了情谊鼓舞了精神
近年来,国际乒乓球大赛越来越重视球员与球迷间的交流互动。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球迷在这些交流中也增进了情谊。
不久前,第34届乒乓球亚洲杯在深圳大运中心体育馆举行,深圳大运天地中央广场变身亚洲杯公园,很多球迷观赛之余在公园内排队购买赛事周边产品、参与互动游戏,尽情享受沉浸在乒乓世界的乐趣。
来自江苏的李佳佳买到了有她喜爱的运动员如林诗栋、孙颖莎照片的肖像球、徽章和纪念品。她说:“有时候拿出我收藏的这些乒乓球纪念品,总能回想起比赛中那些精彩瞬间,感受国乒给我们带来的精神力量。我希望以自己的方式传递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,如果能影响到身边的人,那就更好了。”
WTT大满贯公园则是WTT赛事的标志性球迷互动乐园。去年它落地北京首钢园,成为火爆一时的打卡地。来自成都的王女士得以与自己的偶像合影并得到签名,激动不已。她说:“这次见面会不仅让我实现了与偶像近距离接触的梦想,更让我感受到了来自乒乓球大家庭的温暖。”
深圳球迷胡女士在家门口看完亚洲杯后,还准备4月去澳门看世界杯比赛,为国乒健儿助威。胡女士说,巴黎奥运会后,孙颖莎、樊振东和王楚钦等国乒主力纷纷登上主流时尚杂志封面,相关报道她都认真阅读。“我希望更深入地了解这些运动员的训练和生活状态。他们在赛场上永不放弃,在生活中更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年轻人,这也是感动我的一个重要方面。我希望大家能以积极、健康的方式表达对运动员的支持和喜爱,也只有这样,才能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。”她说。
·前辈寄语·
邓亚萍:不要捧杀也不要打杀
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爱乒乓球?中国乒乓球名宿、前大满贯得主邓亚萍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谈道:“乒乓球不仅是一项简单易行的运动,也是一种承载着历史记忆、民族荣誉和文化认同的体育项目。它通过历史的积淀、竞技的辉煌和广泛的群众参与,成为中国的‘国球’,深深植根于国人心中。”
“初代大魔王”“乒乓女皇”“飒”……这是邓亚萍身上最明显的几大标签,时至今日,她也总能遇到老一辈人对自己说,“亚萍呀,我就爱看你打球,每次你一上场我就知道稳了,看起球来真过瘾!”邓亚萍说:“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我身上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,因为我总是主动进攻,还时不时来个搏杀球。这股劲儿,也连接着整个国乒的过去、现在和未来。我相信国乒在国际大赛中的辉煌战绩和顽强精神,是国人热爱乒乓球的重要原因。中国运动员技术精湛、战术灵活,拥有超强的心理素质,展现了乒乓球运动的最高水平,也让每一场比赛都充满看点,而国乒队员们的个人魅力也让人喜欢。”
近年来,邓亚萍常常被亲朋好友尤其是小朋友问到,能不能带他们去现场看乒乓球比赛?能不能拿到国乒运动员的签名球拍?邓亚萍说:“特别开心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,因为喜欢某个运动员而开始关注乒乓球这项运动,甚至因此投入到这项运动中来,这是非常积极的现象。‘追乒乓’不仅能促进身心健康,还能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交手段,年轻球迷的热情甚至能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与进步。”
回想自己与球迷互动时的“技巧”,邓亚萍说,这方面受教于自己的恩师。恩师张燮林曾率中国女队斩获10届世乒赛团体冠军、9次女单冠军、8次女双冠军、9次混双冠军和3枚奥运金牌,发掘培养过邓亚萍、乔红、焦志敏、葛新爱等大批世界冠军。邓亚萍回忆道:“张指导总是教导我,要尊重球迷,如果没有好好练球,就不要打比赛,那是对对手和观众的不尊重。给球迷签名的时候,要认真写‘邓亚萍’三个字,还要记得对他们笑一笑,因为他们可能这辈子就看这一次比赛。现在可能更多是用粉丝来称呼这群可爱的球迷们,我在解说时也常常能感受到粉丝们的活力与激情。”
值得注意的是,近年来,随着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以及社交媒体的普及,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和优秀运动员受到关注和追捧。然而,也有一部分极端粉丝把“饭圈”的畸形文化带到体育圈,尤其是乒乓球项目成为这一畸形文化的“重灾区”之一,已经对运动员的比赛、训练和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干扰。谈及乒乓球“饭圈文化”的话题时,邓亚萍表示,过去球迷多是因喜欢乒乓球进而喜欢选手,现在的粉丝可能是因为喜欢某个选手而喜欢乒乓球。在她看来,这都是个人自由的选择,也都是正常现象,但在表达感情的时候,需要把握好“度”,大家彼此之间的尊重很重要。“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他人的权利。你只需表现你的喜爱就好,不需要攻击不喜欢的那个人。希望球迷、粉丝朋友们要理性支持,不要捧杀,也不要打杀。”邓亚萍说。
她相信,未来,随着乒乓球在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推广,它将继续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一座桥梁,同时也会激励一代又一代运动员为之努力奋斗。
文/本报记者周学帅
统筹/王咏
本站内容仅供参考学习并不代表本站观念,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,联系邮箱 laodilailiao@foxmail.com
相关文章
- 内容加载中...
网友评论